在西雪梨畢業前,我考慮是否要讀第二個碩士,CC老師是鼓勵我攻博士,而BL老師則要我想清楚:是自己要走學術生涯規劃,就必須攻博士。如果想從商工作,讀碩士即可。如果會到大企業工作,就去攻MBA。如果想成為一個專業經理人就去攻MBus。
在考慮之後,我選擇攻讀國際市場行銷,理由很簡單,既然學了行銷,乾脆把另一半也學起來,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。就這樣子,又請張總顧問為我申請雪梨科技大學的國際行銷所。很快的,只花了三天就拿到條件式入學,後來我才知道,雪科大及西雪梨的行銷所師資交流頻繁,雪科大收到我的申請文件後,就打電話到西雪梨來了解我的背景,就在老師一致的推薦下,我進入了雪科大,又成為第一個海外學生。
在1994年時,雪科大是不太收海外學生的大學。所以當我第一天以海外學生的身份,出現在課堂上時,澳洲學生不但驚訝,而且當場就向所長提出質問:『為何要收海外學生,這不是幫別國培養人才,回過頭來打澳洲嗎?』,我的恩師兼所長巴拉瑞教授倒沒有直接反駁這群學生,只是當我畢業時,他交給我一封手寫的推薦信,告訴我,希望我能辦理移民。『這樣子,我就沒有違反我不收海外學生的承諾了!』我移民澳洲就是這麼戲劇化。
在雪科大求學,又是不同的風格:在西雪梨是嚴格的學徒制教學,在雪科大則是完全自由的美式學風。我一位澳洲同學比喻的好:『我們被自由的放牛吃草了,但我要由那裡咬第一口草呢?』。對我而言,在西雪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,我一點也不耽心會不知從何下手,倒覺得好像是自由展翅的籠中鳥。
老師也不指訂教材。由於教我們的老師,都至少有15~30年澳洲貿易局海外專員歷練的資歷。與其說是上課,不如說是『實習』來的貼切。而這群老師都曾在華盛頓、利亞德、倫敦、巴黎、瑞士、北京的分支機構待過,只要我們胡說八道,他們就輕易的會指出不符之處。
文章多,我倒不怕,反而很快的能抓出重點。作業多,我也不怕,反正是『take home exam』─老師在期末考前3週發題目,考試後三週的下午五點前放到老師桌上即可。完全是實務化的教學,老師放出一句話:『只要被我發現有一句話是抄教科書的,一定零蛋。』在這種情況下,你只要會和大公司、工會或公會聯絡,索取書面資料,甚至約個時間面談、Interview一下,得到的答案一定既準確又實務。這種教學方式,在澳洲其它大家倒不多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