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起我們那代,或是更早的留學前輩先進而言,現在的台灣同學,想要出國去留學或遊學,已經不再是一件難以達成的夢想了。但要如何順利的達成留學計畫,卻還是需要花上一些時間去準備與瞭解。
能循著前人成功的經驗,來計畫或是實行,總比自己盲目的摸索,來的容易多了。有心出國留學的同學,以大學畢業生為例,出國都以申請攻讀碩士學位為主:有些同學乾脆不補托福,直接先到國外大學附設的語言班或語言學校,先邊加強英文的聽、說、讀、寫能力,然後邊申請研究所。在澳洲,以這樣的申請方式進行,申請到好學校的成功率很高,不但加強了英文實力,也節省了時間和金錢。
也有同學是準備長期抗戰的,他們也是先直接到大學附設的語言班或語言學校,加強英文的聽、說、讀、寫能力。然後先佔到中等名聲或新大學的學額就讀,等完成一學期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後或以同等學歷,再申請更好的碩士研究所。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留學規劃。
我最不樂意見到的是,同學拼命在補托福、IELTS,學習考試破題技巧,反而忽略了會話與寫論文的技巧。在澳洲的大學部或研究所中,常可見到托福五六百分的台灣同學,很吃力的被學校當來當去,並不是同學不用功,而是在口頭報告,及寫答案或論文方面,吃了很大的虧。
因此,同學首先應該好好的,給自己的求學生涯做一個規劃。如果真的有心想出去學點東西,不管是攻讀學位,或是短期的語言遊學之類的,第一個步驟就是要廣泛的收集資料;然後選定留學國;最後決定學校及讀書路徑。這就是留學的三部曲。
當然,許多人在準備的過程中曾有過放棄的念頭,也有許多人是因為申請過程的繁瑣而考慮放棄,也有人因為猶豫不決、擔心無法適應外國教育方式、花費開銷大等因素而想放棄。的確,出國留學不像在台灣考研究所一樣,只需在每年的五月間,拼命應付一場,競爭激烈的研究所入學考試就可以了。
在考慮是否留學的關鍵時刻,同學應該主動積極的去尋求一些資源去幫助你做決定。仍在校園的同學可以尋求老師或輔導室的幫忙,尤其是可以和曾出國留過學的老師或人員,討論一些專業領域,生涯規畫等問題。
或者,和有相同意願出國留學的同學交換意見,從小學到長大成人,同儕的地位,一直佔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,有時甚至凌駕在家長之上。同學之間的風氣、鼓勵,甚至有沒有同學結伴同行,在決定是否留學時,都是很重要。學長姐的看法及經驗也很重要,他們是有經驗且年齡較接近的一群,可以較不拘束地詢問,學習他們成功的例子,或記取其失敗的教訓,搞不好出國到了異地,還可以繼續指導下去。
當然要花費一筆資金,投資海外學位,家人的態度和意見也很重要,有了家庭的感情上和經濟上的支援,留學就不會那麼困難。
決定要踏上留學之路後,有空就要及早加強語言能力。因為語言不佳是留學生活最大障礙。最好不要抱持去那邊才來加強語言的心態,應該持續不斷的利用時間,儘量的學習語言。此外,還要蒐集學校和科系資料、加強攻讀之專業知識、瞭解欲前往之國家的文化、學電腦等等。多一分準備,也就能夠幫助你將來留學時多一分的適應。
自己的觀念及態度正確與否相當重要,若只是一味強調排名,盲目申請學校就完全失去了出國唸書的目的,這和在台灣擠大學相差無幾。排名固然重要,但個人的需求與差異更為重要。
申請澳洲的研究所,申請過程並不繁瑣,但事前的準備功課就不少。這種現象正反映出了,國內外不同教育制度,對學生的不同要求:台灣國內的研究所,需要的是考試高手及背多分;而國外的研究所,需要的人才,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,也注重個人的工作經驗,團隊的相處及EQ的挑戰。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是碩士學位,但是總體表現會有差距的主因。
如果同學不想成為考試高手,而真的想留學去體驗不同的環境,不同的教育制度,或者是想得到一點不同的東西,自然就要比別人付出更高的代價。對應屆的大學生或專科生而言,畢業之後,排除男生的兵役問題,到底是應該直接投入就業市場,或是報考國內研究所,或者出國留學,這種種決定都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涯規畫,以及客觀的經濟環境配合因素而定。
雖然曾有許多人曾想放棄出國,但最後還是決定出去,可見同學仍然認為,留學是件值得去做的投資。其實,一旦已經下定決定要出國留學了,這些外在的困難都是可以一一去克服的,重要的是看自己願不願意去面對解決罷了。